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捡芝麻小分队,(https://xueqiu.com/8372109767/326092191)

来自3.4的公司调研纪要:

5、公司目前在卫星方面的收入量级大概有多少?主要批量供应哪些产品?未来产品价值量是否会不断提升?

答:如果将公司下游简单拆分为特种和卫星通信两个领域,那去年公司卫星通信营收占比基本为50%。公司数字相控阵卫星通信系统(包含公司自有的射频收发器、数字波束成型器和时钟分配器)、电源管理芯片、SIP组件等均可以应用于卫星通信领域,包含卫星通信空间载荷端和卫星通信地面宽带终端的应用,目前大规模应用的主要是电源管理芯片,未来随着供应产品品类的增加,单星价值量会有显著提升。

根据快报,24年营收是3.04亿元,50%就是1.5亿元来自商业航天。未来随着卫星逐步发射上天,公司的业绩弹性非常可观。

24年业绩快报的说明当中,首要讲的就是卫星互联网:

报告期内,公司持续巩固特种领域优势和市场,同时加大卫星通信尤其是卫星互联网市场的投入,主动参与国内各星座建设,积极开拓新客户和新项目,多项战略并举。

23年的年报提及:公司的三大产品线都有品种可以应用到低轨商业卫星当中:

公司讲的:23年重点投资低轨卫星,24年产品定型,跟踪公司出的新型号芯片,也都一一印证产品在准备当中。

今天的政治工作报告:商业航天部分:(摘录自太空那些事儿)

2024年,新培育了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,商业航天、北斗应用、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。

2025年,培育壮大新兴产业、未来产业。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。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,推动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。

2024年的报告表述为:

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,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,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,积极打造生物制造、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。

2024年和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对商业航天着墨,但侧重点和表述有所不同。

1、从“培育”到“推动”:力度升级

2024年,提出“积极打造”,并将商业航天作为“培育未来产业”的一部分。

2025年:明确提出“推动发展”,并将其提升到“大规模示范应用”的程度。

解读:从“培育”到“推动”,措辞的变化体现了国家对商业航天重视程度的提升,预示着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。

2、从“未来产业”到“新兴产业”

2024年,虽然有提及新增长引擎,但对商业航天归类为“未来产业”,强调其前瞻性和战略性。

2025年,将商业航天定位为“新增长引擎”,并归纳为“新兴产业”,或将强调其在市场及太空经济方面的实际应用。

解读:从“未来产业”到“新兴产业”,一定程度上说明商业航天已经从概念阶段走向实际应用阶段,未来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。

3、强调“安全”

2025报告中提到,推动商业航天安全健康发展。

结合2月KG局的相关重要会议精神内容,“安全”或将成为商业航天健康发展的关键词。

从发射计划角度看:

24年,中国全年完成运载火箭发射68次,低于年初中国航天白皮书预计的100次。

GW/千帆两大低轨卫星星座开始建设。

GW的部署计划:

2024年:发射并运行至少108颗卫星,提供初步的商业服务

2025年:预计实现648颗星的区域网络覆盖

2027年:计划完成1296颗卫星组网,可以具备一个全球互联的能力,可以完成全球的一个完整的覆盖,可以提供全方位、多样化的商业服务

2030年:完成约1.5万颗卫星的组网,为用户提供手机直连等多业务融合服务。

截至当前,已经发射72颗卫星,按照计划,25年需完成576颗。

24年初,千帆公开招标25年发射任务,包含162颗卫星发射需求,9次一箭18星。

除了组网,G60开同步收获出海合作:包括马来西亚,巴西。配套的是25年会出终端,计划打造第一个万元以下低轨卫星终端,出海开始组网,也需要布局地面站。

星网:

没有出具体到25年的发射目标,但是在2030年前计划发射约1300颗卫星,年均200+颗。

截至当下已经发射19颗,01组10颗 / 02组9颗。

吉利未来出行星座:

计划在2025年底完成一期共72颗的卫星部署,最终将发射264颗卫星完成手机直连卫星的布局。

伴随发射卫星数量提升+单星价值量提升,公司的业绩弹性非常可观。

从更长的视角去看发射计划:

高盛2月出的一份报告:

发展趋势:未来五年约 7 万颗新 LEO 卫星计划发射,将使在轨卫星数量大幅增长。行业潜在市场规模(TAM)在未来十年有望从 2024 年的 150 亿美元增长近 10 倍,运输和通信是主要应用领域,与电信公司的整合可能进一步扩大市场。

市场预测: 2024 - 2035 年,LEO 卫星市场规模在基本情况下预计增长至 1080 亿美元,乐观情况下可达 4570 亿美元。订阅用户数量、卫星制造、发射、地面站及用户终端等市场也将随之增长,其中卫星服务市场收入预计从 2024 年的 70 亿美元增长到 2035 年的 650 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为 22%。

需要克服的挑战:延迟,成本,带宽和太空垃圾,太空碎片是最可能首先解决的问题,而延时是最大的挑战。

中国在未来5年占据最大的发射规模,53000/70000。这个增速会跟供应链带来可观的机遇。

卫星制造/卫星发射的驱动力来自于卫星发射数量叠加替代卫星。

地面站的驱动力来自于运行中的卫星数量

用户终端的驱动力来自于订阅人数

卫星服务的驱动力来自于用例的增加以及订阅人数的增加

由此也可以见到受益顺序:卫星的构成是最先受益的环节。

$臻镭科技(SH688270)$ #$上海瀚讯(SZ300762)$ $长江通信(SH600345)$